谈及居住条件的变化,现居奎文区九龙山庄的李云霞感慨颇多,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六次搬家的经历。从“忧”其屋,到“住”其屋,再到“有”其屋,再到“优”其屋,她对住房也有了新的理念,不仅要住得舒适,还要住得有质量。像这样的“住房故事”还有很多,它们都是市民住房条件改善的缩影。
李云霞女士今年55岁,曾在国企工作过,目前已退休,现居住在奎文区九龙山庄小区。谈及居住条件的变化,李女士感受颇深,向记者讲述了她六次搬家的经历。
“听我的父母说,我出生时,家里只有两间小房,锅碗瓢盆、饭桌凳子、一盘土炕就是全部家当,炒个菜满屋子油烟,每次下大雨还漏水,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条件基本上差不多。”李女士说,她五六岁时全家搬到了父亲单位分的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,两间卧室,有卫生间和厨房,还有一个小院。虽然一家八口人住仍很拥挤,但在当时已经很满足了。在那个提倡先生产后生活、高积累低消费的年代,城市住房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,那时候要解决住房问题只能是“等国家建房,靠组织分房,要单位给房”。
“我在那所房子里住了20年,给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每天吃晚饭时我们一家八口人围坐一桌很热闹,当时连想都不敢想,比我们家大的房子是啥样子的。”李女士对记者说。
李女士第三次搬家是在1982年,当时她25岁,在市缝纫机零件厂工作,她和新婚的丈夫搬到了厂里分的职工宿舍里。“因为我丈夫当时在部队当兵,住集体宿舍,厂领导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,就给我们分配了这样一间宿舍。当时特别高兴,毕竟那是结婚后第一套房子。”说到“一套房子”时,李女士笑了起来,她说其实不能说是一套。“那套房子共有68平方米,因为条件有限,厂里就将这套房子一分为二,砌上隔墙变成了两套房,分给我和另一名同事,当时这个情况是非常普遍的。”
李女士说,当时他们分到了两间卧室,共30多平方米,两个沙发,一张桌子,一个衣柜,一张双人床基本上就把两间卧室占满了。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,排队用卫生间的情况屡屡发生。厨房的情况更“糟糕”,两家人的锅碗瓢盆都摆在一起,使得原本不大的厨房显得更为拥挤,一家人做饭,另一家只能饿着肚子等。后来为了节约时间,干脆两家人的菜一块炒,然后分两盘。“那时我们跟邻居的感情挺好的,有事经常一起商量,但有些人家就因为用多用少、谁先用谁后用闹别扭。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那样生活得很不舒服。想想当时的日子,真是艰苦啊。”李女士说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李女士和丈夫住上了单位分的福利房,终于有了自己的住房,这是李女士第四次搬家。“我丈夫从部队转业后,被分配到了一家事业单位上班,还分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,当时可把我们两个高兴坏了,因为从来就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。我至今还对那套房子记忆犹新,不仅有厨房、卫生间,还有客厅,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活动间。最重要的是集体供暖,过冬再也不觉得难熬了。”李女士说,当时她觉得那套房子就算是最好的了,宽敞明亮,所以她和丈夫还请人将房子装饰了一番,客厅和活动间的地面上铺上了当时很流行的地板革,两间卧室也都铺上了地毯。
“当时那套房子就在现在的向阳路上,靠近‘大十字口’(城隍庙小区),基本上算是市中心了,地段好,房子大,当时我也不在原单位工作了,上班的地方离家步行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,孩子上学也很近,所以觉得很满足。现在想想,真正的幸福感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从当时开始的。”李女士对记者说。
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,城区范围逐步扩大,很多原来的“郊区”也成了主城区,李女士家也迎来了第五次搬家。1998年,李女士和丈夫在奎文区早春园小区购买了一套面积90多平方米的住房,三室两厅,还带有地下室,小区里还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花园,商店、农贸市场、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。李女士说:“有了这套房子后,我和丈夫请人精心装修了一下,家具和家电也都换了新的。我们一家三口又在这套房子里住了十年,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。当时对住房才有了新的定义,不仅要住得舒适,还要住得有质量。”
2008年,李女士和丈夫又在九龙山庄小区购买了一套面积150平方米的住房,完成了她的第六次搬家。记者看到,房间里很多地方都有独到的设计,配上高档家具,显得整套房子优雅舒适。小区内绿化很好,配套设施也很完备。“现在我们家有两个卫生间,想想过去跟别人抢卫生间的日子,真是天壤之别啊!”李女士笑着说,最近几年,她虽然没有再搬家,但又购买了多套住房。至于还要不要再搬家,李女士说:“以后就不用搬家了,等把想住的房子装修起来,两边随时住,不用再搬来搬去了。”
在计划经济时代,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者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,住房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循环,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。1978年,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7平方米,约47.5%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,住房问题是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之一。
20世纪八十年代,提出改革城镇住房制度、加快城镇住宅建设的设想。随后,通过建立国家、单位、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住房投资机制,单位和个人的住房投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,通过向私人出售公有住房和启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,以及不断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、经济适用住房制度、廉租住房制度、个人购房信贷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,中国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比例超过90%,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。
近年来,我市格外的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将其作为重大发展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抓,加快建立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居民住房保障体系,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。截至目前,全市今年新开工各类城市保障性住房24557套。